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
時間:2022/8/3 9:50:45作者:admin 閱讀數:317次
言語在精不在多。最不會說話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。要想把話說得“高效”,你就該言簡,讓對方很快明白你所要表達的意思。
在任何場合說話,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,那就是“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”。一個語言精練、懂得適時緘默的人,走到哪里都會受人歡迎。而一個不分場合、總是喋喋不休的人,有可能“話多錯多”,招人反感。
俗話說“禍從口出”,有時候僅是因為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,而遭到禍害。我們應謹言慎行,不能因一時興起,說一些無根據的話語,這只會讓自己名譽受損。
子曰:“辭達而已矣!笨鬃拥囊馑际钦f:“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!
《道德經》中有“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”的說法。老子說:“話說得太多,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,還不如保持沉默,把話留在心里!
《弟子規》中的“話說多,不如少,唯其是,勿佞巧”告訴我們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。說話要恰到好處,該說的說,不該說的絕對不說,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,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。
據史書記載,子禽問墨子:老師,一個人話說多了有沒有好處?墨子回答:話說多了有什么好處呢?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,弄得口干舌燥,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。但是雄雞,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,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,于是都注意它。墨子的回答雖然簡單,但闡述了說話既要切中要害又要恰合時宜的道理。青蛙與雄雞的對比,形象地詮釋了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的真正內涵。
古往今來,會說話的例子不勝枚舉?鬃映缟兄芏Y,曾專程到東周都城洛陽考察禮儀制度。當他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時,看到臺階右側立著一個金屬鑄造的人,嘴上被扎了三道封條,在這個金屬人的背面,還刻有銘文:“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慎重的人,小心!小心!不要多說話,話說得多壞的事也多!”
《菜根譚》中說:“十語九中,未必稱奇,一語不中,則愆尤駢集!币馑际钦f,十句話說對九句,未必有人說你好,但如果說錯一句話,則各種指責,抱怨就會集中到你身上。
由此可見,多說話不如少說話,說話要恰當無誤,千萬不要花言巧語。那些話癆者往往說個不停,難免口干喉痛,不僅得不到任何益處,一旦發生了“口是禍門”的事情,只會給自己的處境和人際關系帶來障礙。
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孫權手下的大臣,平時話不多,但常常在緊要關頭,憑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。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孫權誤解,要被殺頭,眾人都向孫權求情,只有諸葛瑾一言不發。孫權問:“為什么子瑜(諸葛瑾字子瑜)不說話?”諸葛瑾說:“我與殷模的家鄉遭遇戰亂,所以才來投奔陛下,F在殷模不思進取,辜負了您,還求什么寬恕呢?”短短幾句話,就使孫權想到殷模不遠千里來投奔自己,即使有過錯也應該原諒,于是孫權就赦免了殷模。與人交談時,有些人聊到盡興,一股腦地把什么話都說出來,好像自己多么真誠、坦白;也有些人由于一時氣急就什么都不顧,什么都說,話越尖酸刻薄,越狠毒越說,一時的解氣之后只怕是后悔都來不及了!所以,我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,一句話沒說好就可能讓你身處逆境;一句話沒說好就可能讓奸佞的小人抓住
把柄置你于死地!
某博物館派出某館員招攬櫥窗廣告業務,這位館員專程趕到當地一家制鞋廠,稍加瀏覽,就大包大攬地與廠長談生意。他自以為是,手指廠房里展列出的各類鞋產品,夸獎一通:“這種鞋子,款式新穎,美觀大方,如果與我們館合作,廣為宣傳,一定會提高知名度的!然后就會暢銷全國,貴廠生產也會蒸蒸日上啊!”
這話聽起來聲情并茂,又具說服力,可惜說話人并非制鞋內行,
原來他夸耀的是對方廠中積壓的一批過時的產品。結果廠長不動聲色地答道:“謝謝你的話?上阒赋龅倪@批鞋子全部是落后于市場供求形勢的第七代產品,現在我們的第九代產品正在走俏、熱銷!
僅此兩句話,就令這位館員無話可說了。我們要學會少說話,說也要說得巧妙,千言萬語也不及一個事實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深刻。如果想要使你所說的話令人重視,有一個技巧就是少說話。少說話的人有更多的時間靜靜思考,因此說出來的話更為精彩。尤其是當更有經驗或者更了解情況的人在座時,如果多說了,就等于自曝其短,同時也失去了一個獲得知識和經驗的機會。
在我們的生活中,不但要學會適時地沉默,還要學會優美而文雅的談吐。少說話固然是美德,但是人處于社會各種場合,在不該開口的時候,要做到少說話并適當地緘默。在該說的時候,就要注意所說的內容、意義、措辭,說話時的聲音和姿勢,要注意到什么場合說什么話。
無論是探討學問、接洽生意還是交際應酬、娛樂消遣,我們要盡量使自己說出來的話重點突出、具體而生動。